说实话,最近看到港股,尤其是恒生科技又一次大跌,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恐慌,甚至不是想去抄底,而是一种淡淡的麻木。就像一个老伙计,你知道他身体不好,隔三差五就得进一趟医院,当他又一次躺倒时,你心里想的不是“天塌下来了”,而是“哦,又来了”。
这种麻木感,其实比恐慌更值得警惕。恐慌意味着你还对它抱有期望,而麻木,则意味着你的“情绪账户”可能快要被透支干净了。
每次市场一跌,各种分析文章就会铺天盖地而来,像极了守在急诊室门口的各路专家,言之凿凿地告诉你病因是A、B还是C,然后开出一堆“危中有机”、“先抑后扬”、“黄金坑”的方子。这些分析当然有它们的道理,逻辑上也能自洽,但对于一个真金白银投在里面的普通人来说,这些宏大叙事常常显得有点“货不对板”。
我们不妨换个视角,别总盯着那些券商报告里的“胜率”和“赔率”,而是用更贴近生活的“三本账”,来捋一捋这笔投资的真实成本。
第一本账,是“金钱账”。这本账最简单,打开账户就知道是红是绿,亏了多少,赚了多少。比如这次下跌,很多人账面上的浮亏又扩大了。这是最直接的损失,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一笔账。但如果只算这本账,那就太小看投资的复杂性了。
第二本账,是“情绪账”。这本账,杀人于无形。过去几年,在港股科技上反复“坐电梯”的人,情绪成本有多高?我给你们描绘一个典型的循环:大跌时绝望,发誓再也不看了;稍微反弹一点,又燃起希望,觉得“这次不一样了”;横盘震荡时,内心备受煎熬,每天都在“割不割”之间反复横跳;好不容易熬到一波像样的上涨,刚解套或者微赚,又开始幻想“戴维斯双击”,结果一个浪打过来,又给拍回了沙滩上。
这个过程,反复消耗你的心力、注意力和对未来的信心。上班摸鱼看盘,晚上睡不着刷资讯,跟家人朋友聊天三句不离市场。这种“班味”之上再叠加的“投资味”,让生活质量直线下降。这笔情绪亏损,软件上可看不见,但它实实在在地侵蚀着你的生活。算下来,这笔隐性亏损可能远比金钱上的损失要大得多。
第三本-账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,叫“相对收益账”,或者说“机会成本账”。在你把资金和精力都耗在等待港股“王者归来”的这几年里,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?美股的科技巨头们在AI的浪潮下屡创新高,日经指数悄无声息地走出了几十年未见的大牛市,甚至你把钱放在最普通的货币基金里,虽然收益不高,但至少能换来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确定性。
我们总盯着碗里的,觉得只要再坚持一下,就能等到肉。却忘了看看别人桌上,可能早就摆满了山珍海味。用后视镜看,这种机会成本是巨大的。这不是说让你去追涨那些已经涨上天的资产,而是要让你明白一个道理:当一项资产长期无法给你带来正反馈,甚至持续输出负情绪时,它占用的不仅仅是你的资金,更是你抓住其他更好机会的可能性。
算完这三本账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核心问题:为什么港股科技会这么折腾?
表层原因,每次都能找到一堆,什么外围扰动、加息缩表、地缘政治。但这些都是“应激反应”,而不是“根本病因”。在我看来,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,在于港股市场尴尬的“离岸孤岛”身份。
它像一个夹心饼干。一方面,它的资产主体是大陆最优秀的一批公司,所以它的基本面要看大陆的“脸色”。经济周期、产业政策、监管风向,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它的盈利预期。另一方面,它的资金又是全球流动的,尤其是以美元为主的离-岸资金,所以它的流动性要看美国的“脸色”。美联储一加息,水龙头就拧紧,全球资金回流美国,港股自然失血。
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:它既没有A股那样的“政策底”和内部循环的流动性支撑,也没有美股那样全球最强劲的“铸币权”和科技创新引擎。它成了一个“双重受气包”,两边的风吹草动它都得受着,但两边的好处它却很难完全占到。大陆经济好的时候,它可能因为海外流动性收紧而涨不起来;美国放水的时候,它又可能因为大陆这边的行业整顿而趴在地板上。
在这种结构性困境下,单纯地看市盈率(PE)说它“低估”,意义就打了折扣。低估可能是价值的体现,也可能是陷阱的伪装。对于一个长期受困于流动性和信心的市场来说,低估可能是一种常态。你以为的“价值洼地”,可能只是一个“价值沼泽”,陷进去就很难爬出来。
所以,聊到这里,你问我这次下跌是不是机会?我没法回答。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问错了。
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:在认清了它的结构性困境和高昂的情绪成本后,你自己的投资体系里,是否还应该给这类“高波动、低确定性”的资产,分配那么高的权重?
我个人的做法越来越倾向于简化。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“场外赚钱”上,也就是搞好主业,增加稳定的现金流。这才是对抗一切不确定性的“财务安全垫”。而在投资上,则把系统搭建得更皮实一些,哑铃型配置,一边是几乎无风险的压舱石,另一边是逻辑足够硬、自己能想明白的成长性资产,中间地带尽量少碰。
对于港股科技,我没有清仓,但也不会在类似今天这种“熟悉的下跌”中轻易加仓去“填坑”。它在我这里的定位,更像一张彩票,中了固然好,不中也就算咯,绝不会让它绑架我的财务状况和喜怒哀乐。
把投资的期待放低,把生活的重心放高。少算一点市场的“金钱账”,多算一下自己的“情绪账”和“机会成本账”。或许,这才是穿越周期的、更普适的生存法则。
共勉共戒。
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,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。如有内容争议,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。
炒股配资网站约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